所谓“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因此,本土化战略又叫当地响应能力,当地化经营。 所谓“本土化”实际上就是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在东道国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
本土化概念是与国际化、全球化概念紧密相关的,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它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国际品牌的全球扩张战略下出现的。没有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也就没有本土化。
现代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使资讯沟通、人员交流、商品消费在世界范围变得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乃至生活方式已经摆脱了属于个别国家而成为全球行销的产品,有了全球流行的趋势,成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追逐的对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各地,一个统一市场正在形成。
随着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的独特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受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潮流的影响越来越深,发达国家流行的消费文化因为商品和代言人形象的普及化开始在世界各地泛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未能置身事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轨道与追赶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目标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一直把追求富裕的生活当成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随着西风东渐,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以后,国内一部分摆脱了温饱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开始更多地接触西方的消费文化,接触西方的奢侈消费产品(非必需品),也需要能够反映并代表这一群人生活及消费文化的媒体――当时的媒体在这方面的功能出现了断档。而另一方面,逐渐进入中国市场的消费品也需要合适的载体来通过广告来展现产品的功能和品质,而当时国内的期刊大多数走的是低成本大发行量的盈利模式,读者结构与这一类从西方进入的消费产品定位不匹配;而且这些杂志大多是用新闻纸印制,无法充分体现高档消费品的功能品质与魅力,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
与此同时,受成熟市场增量发展空间有限的制约,一些西方著名的消费类期刊品牌随着消费品的全球扩张开始寻找新的增量发展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期刊市场的发展潜力被这些国际期刊集团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它们开始采取不同途径进入中国市场,掀起了在中国期刊市场的“淘金之旅”热潮。在“淘金”过程中,他们也成为传播国际流行消费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国外知名消费类期刊在华的“淘金之旅”主要通过版权合作的方式来实现。随着越来越多国际消费类期刊进入中国市场,如何融人中国社会开始成为业界必须直面的问题。
对于中国期刊界来说,所谓本土化问题,原本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国际消费类期刊进入中国市场时如何融人这一市场并获取成功的策略选择问题,包括内容产品、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一个是中国本土期刊在面临国际品牌期刊竞争压力下,如何在坚持原创性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国际期刊出版理念和经验获取成功的策略选择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