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区(Fāngcūn Qū)在广州西南部,珠江西岸,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南海平洲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芳村原称“荒村”。明末清初,遍植花果,四野芬芳,遂谐音改名芳村。 芳村是传统的花鸟之乡,花卉、园艺等是这个地区的传统产业,而且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芳村的花卉种植已十分兴盛,花市亦应运而生。清乾隆《番禺县志》刻本记有:“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有花地卖花者数十家,……”花地观音庙是花卉集散地,称花墟。这个有数百年历史的花卉墟市,后来逐渐式微,终被废弃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广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花卉、园艺等观赏休闲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原分散经营的花鸟虫鱼个体商户也逐渐向花地湾区域聚焦,并形成规模效应。芳村的“休闲经济”也因此而成为广州的一个品牌。 白鹅潭风情酒吧街位于芳村长堤路、珠江白鹅潭畔,是广州市惟一经政府规划、独立投资者投资兴建的,也是广州市十大特色商业街和广州市重点光亮工程,自2002年10月初试业以来,每晚吸引着来自广州市和珠三角、南海、佛山、东莞等地的民众前来参观消费。酒吧街一律为2至3层欧陆风格建筑,高塔、钟楼和水塔凡车等独特建筑错落有致。风情酒吧街的灯饰也别具一格,每栋房子的色调各有特色,却又和谐统一,整条酒吧街无论从芳村码头、珠江夜游的船上、白天鹅宾馆、洲头咀等各个角度观赏都别有一番风情。 大黄滘是指东塱至南漖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唐朝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押到此处处死,人心大快。 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的大通镇,位于芳村花地,镇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据《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载:“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广州经略使觉民题“大通慈应禅院”额后,“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禺县志》卷五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大通烟雨”从宋代开始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广州果子食品厂内。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黄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正名大黄滘炮台,坐落芳材东塱大黄滘口,珠江河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阮元筹建。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药局建在海心洲龟岗北岩石下,是贮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