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宝岛原住民),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族。就惯例讲,原住民族系针对迁徙而来的民族而言。属於南岛语系或者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该民族确实早於汉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在17世纪以前就已居住于台湾,他们的确有资格被称为台湾的原住民族。
虽然历史语言学者不认为台湾是南岛语言的发祥地。而就台湾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也还无法将这两者关联在一起,但在大部分原住民族的神话中,可发现他们已把台湾视为其民族的发祥地。
在与外人发生接触以前,他们以刀耕火种的技术种植粟(小米)、芋头、甘藷等农作物,或饲养猪、鸡、犬等家畜家禽,兼营打猎和捕鱼。他们没有文字、货币,亦未建立城市,更无类似国家的组织。但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经济与宗教体系等。
根据学者的研究,台湾的原住民族可分为两大类︰1.住在西部平原与外界接触较早的平埔诸族,多已融合于台湾汉人社会中;2.住在山区或东部平原的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风俗与语言。後者目前共有泰雅、赛夏、布农、邹、邵、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噶玛兰等11族,总人口约436,131(2003)。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歌谣既有反映农耕、渔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又有记载部落征战、抗击外侮、捍卫疆土的打仗歌。还有习俗歌,累如贯珠;时政歌,抨击时弊、铿锵有力。歌谣格调清新,音乐优美。高山族的神话内涵丰富,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与同胞婚配、征服太阳等为核心的神话体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价值观念和艺术修养。此外,还有许多以习俗、杰出人物、“小黑人”、动植物等为题材的传说、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艺术天才的民族。歌舞、音乐、雕刻等民族艺术驰名于世。史载高山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围,顿足踏歌,摇头闭目,极备媚态。雅美人的甩发舞、赛夏人的矮灵祭舞、阿美人的丰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高山族历史上有构屋笄居、琴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箫等吹奏悦耳的旋律。此外还有鼻笛、鼻哨等管乐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击乐器和弓琴等弦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悦耳动听。
木雕艺术具有太平洋地区原始艺术的独特风格,其中排湾人的木雕最为突出。无论住宅、武器与生活器皿均雕饰,刀法粗犷,造型古朴。图饰以蹲踞状人像为主题,还有图腾特征的人头、蛇、鹿及几何形纹的组合,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写实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绌。排湾人的木雕饰品为海内外乐于收藏。此外,雅美人的渔船也有别具一格的雕饰,其艺术境界为世人称赞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