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本质是一种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子)。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精确点就是299
792 458 m / s)。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的一部分。电磁波之可见光谱范围大约为390~760nm(10-9m),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
光源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冷光源:指发光不发热(或发很低温度的热)。如萤火虫等;
热光源:指发光发热(必须是发高温度的热)。如太阳等;
有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个粒子,即光量子,简称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制米原器被选作定义“米”的标准,并且约定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此数值与当时的米的定义和秒的定义一致。后来,随着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光速的数值有所改变,米被定义为1/299,792,458秒内光通过的路程,光速用“c”来表示。
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光是人类生活的依据。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载体或传播媒质。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相变过程。
在一定压强下,液态的晶体物质,其温度略微低于熔点时,微粒便将规则地排列成为稳定的结构。开始是少数微粒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形成所谓的晶核,而后围绕这些晶核成长为一个个晶粒。因此,凝固过程就是产生晶核和晶核生长的过程,而且这两种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液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就是凝固点,温度等于该晶体的熔点,但概念不同,不同的晶体其凝固点亦不相同。
液态晶体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称为凝固热,其数值等于熔化热),在凝固过程中其温度保持不变,直至液体全部变为晶体为止。
非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逐渐失去流动性,最后变为固体。在凝固过程它没有一定的凝固点,只是与某个温度范围相对应。
熔化是凝固的相反过程。
蛋白质凝固:变性蛋白质分子互相凝集为固体的现象称凝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