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属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分布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使用人口在阿富汗境内有1000多万,在巴基斯坦的西北地区也有近1000万。主要方言分为两支:南部方言,保留了古音sh和zh;北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巴基斯坦)采用了kh音和gh音。经语言学家考证,普什图语和梵语的语法十分近似,除具有较多的共同词语外,还有许多共同的词根。普什图语受印地语的影响很大,也吸收了许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但仍保留了古伊朗语的许多特征。普什图语有长元音和短元音各3个。名词与形容词都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和时、态等变化。普什图语采用经过修改的阿拉伯文字,有40个字母,8个纯系普什图语字母,其余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字母。
普什图人(Pushtuns)亦作Pushtun或Pakhtun,印度斯坦语作Pathan,波斯语称阿富汗人(Afghan)。
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的主要穆斯林民族。人口2460万(1985)。其中居住在阿富汗南部和东南部的居民约900万,占阿富汗总人口约53%,通称“阿富汗人”,居住在巴基斯坦西部的约1400万人,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6%,又称为“帕坦人”(Pathans)。还有约10万人居住在伊朗境内。
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民族。操普什图语,他们构成阿富汗的大多数人口。在「阿富汗人」这个词泛指现在阿富汗地区任何居民之前,阿富汗人是普什图人特有的名称。普什图人认为他们起源于阿富汗,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後裔。有些部落是在13~16世纪由阿富汗迁往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务农、放牧、好战。多数部落是定居的农民,既耕种又从事畜牧业。有些则是迁移不定的牧人及马帮。大多数人都愿意服兵役。据估计在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口约750万人,在巴基斯坦有1,400万人。他们组成约60个部落,大小不同,重要性迥异,各占一方。
普什图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一帕米尔类型。语言与波斯语东部方言同,受印度语影响较大,有很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也有某些古波斯语特征。现普什图语用变体阿拉伯字母书写。
1936年,阿富汗定普什图语为国语。阿富汗普什图人分为杜兰尼人和吉尔扎伊人两大族系,其中又分若干小部落和部落集团,首领称王。1747年杜兰尼部落首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一度形成庞大的军事帝国。此后,杜兰尼人一直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也保留着民族部落组织残余。其中又分为尤素夫扎伊人、阿弗里迪人、莫曼达人、阿拉克扎伊人等十多个族系。普什图人的祖先为公元前后几个世纪从中亚迁移到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游牧部落。10~11世纪时,一部分普什图人开始转为农耕。现阿富汗普什图人中约五分之一仍从事季节性游牧经济,多数人从事灌溉农业。巴基斯坦普什图人多为半农半牧的定居农民。
伊斯兰教传入前,普什图人主要信仰佛教和祆教。约9世纪时,一个名叫伊本·卡拉姆的穆斯林开始传播逊尼派教义。后来,他成为阿富汗伊斯兰教卡拉米叶派的奠基人。此后,伊斯兰教在大城市和商业中心开始传播。15世纪,赫拉特已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今日该城还保留着一座当时建造的大清真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大多数属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在阿富汁占全国穆斯林人口的80~90%。1964年宪法规定,阿富汗国王必须是普什图人中信奉哈乃斐学派的穆斯林,逊尼教派实际上是国教。在西部地区也有少数信奉什叶派的普什图居民。在巴基斯坦的大多数普什图人也信奉逊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学派,部分人信仰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普什图人信仰虔诚,严守伊斯兰教义和习俗。30年代阿富汗成立了欧莱玛委员会,由15~20个伊斯兰教领袖联合统管宗教事务。在阿富汗,法律必须建立在伊斯兰教法的基础上,全国各地都设有伊斯兰教法庭。在普什图人中有大量宗教教职人员,他们既负责一般宗教事务,也担任宗教法庭的法官和宗教专业学校的教师,并在全国1万多座清真寺中服务。农村清真寺大都附设宗教小学,教儿童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文。
普什图族(帕坦人、普什图人,Pashtuns、Pathans)是居于南亚的一个民族,西方归入伊朗人的一个分支。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和巴基斯坦第二大民族,人口4000到4500万人;分布于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联邦直辖部落地区、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讲普什图语,强调信仰普什图族特性的伊斯兰教。
由于普什图民族处在南亚和中亚交界处,为各种文化交织地区,历史上一直动荡不止,其民族性能够保存下来就是得益于这个民族政治上罕见的团结。这个民族骁勇善战,自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开始就为人所知。近代,这个民族崛起于1747年建立的杜兰尼帝国(Durrani
Empire)。19世纪的历次阿富汗战争,这个民族成功抵御了英帝国对阿富汗的入侵。1979年,苏联侵阿战争,该民族发挥的关键的作用,很多人加入抗苏斗争。20世纪末、21世纪初,因为塔利班的起落,这个民族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