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和指南针、火药、造纸共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把文字刻在陶器上的图片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代表,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有人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这是再恰当不过了。
就字面意义而言,着有痕迹谓之印,涂擦谓之刷。用刷涂擦而使有痕迹着於其他物体,谓之印刷。简而言之,印刷就是生产印刷物的工业。印刷物的生产,与印章类似。先刻印章(版),后使印章(版)沾着上印油,再将印章(版)上的印油转移于纸、帛、皮等承印物上,即成印刷品。
计算机印刷
文件可通过激光印字机、喷墨打印机或其它计算机打印机。在最近几年,计算机打印和工业化印刷工艺已经融合在一起,导致数码印刷的发展。
常规印刷必须具备有原稿(original)、印版(plate)、承印物、印刷油墨、印刷机械(printing
machinery)五大要素,才能进行印刷。
印刷从技术入手在印刷行业里,不管你是从事技术、管理,还是市场一线工作,如果你懂技术,这将是你最大的优势。印刷是加工服务的特种行业,同时它以属于制造业;它有生产工艺流程,这又不同于流水线的作业,它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它们可以组合,也可以独立分开作业,它是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它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首先必须有技术,有经验。在德国,90%以上的高级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才),都有从事技术学徒的经历。如果你懂管理,但不懂印刷,那你就不懂印刷管理。一直以来,印刷职业经理人相对于其他职业经理人资源更稀缺,就是因为既懂管理,又懂印刷的人才太少了。市场人员也是如此,光是报价就是对你印刷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验。如果你和出版社打交道,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因为它可能比你更精通印刷。所以,我认为印刷人才首先是技术型的
重视实践实习实验印刷是应用的学科,学习印刷一定要实践。如果有个比例分配的话,实践占60%,理论占40%。遗憾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只能像其它学科一样先理论,毕业后再实践,如果毕业后不在本行,则永远不实践,这种教育体制,对我们印刷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我们也就只能通过印刷的各种实验课,来学习和体会印刷,并且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在校学习时,必须积极参与每一次实验。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印刷厂实习,打短工。如此,才能全方面,立体地培养自己对印刷的兴趣和职业情感,这也是学习印刷最重要的。
出版
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文字以后发展起来的。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刻绘书籍,是一定意义上的出版。正式的出版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至唐代中叶盛行。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三个方面。
出版一词,英语为publication,来源于古拉丁语publ-icattus。据考证,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出版与印刷术的发明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先有印刷术后有出版。所谓版,在中国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称谓。用雕版印刷的书籍,称雕版书。中国早在五代时就有刻印板、镂板,宋代有开板、刻板、雕版(板与版在古代意通)等词,但未曾出现出版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出版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日本在18世纪50年代已出现了出版一词。今用出版一词,通常是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软件等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录)和传播的统称。
虽然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但书籍出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原始书籍的产生,即帛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明鬼》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中国古代书籍的流传,最初是由人们辗转抄录。以后有人抄书出卖,书籍开始成为商品。据记载,西汉时就出现了书肆。公元2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纸张,使文字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书籍出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公元7世纪,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开创了书籍出版的新时代,正式的出版业开始出现了。11世纪,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出版业又出现了一次突破性飞跃。15世纪50年代,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了以机械的方法用铅活字印刷图书,使出版业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19世纪初,这种先进的印刷术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现代出版业也随之逐步形成。
出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版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出版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出版,著作权法术语,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 |